“极地之下”(UNDER THE POLE)“深海生物”(DEEPLIFE)科考活动于加那利群岛开启第二段探险之旅,并大获成功。在劳力士“保护地球·恒动不息”计划(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支持下,潜水员得以下潜至更深处。确定深度是物种保护的关键要素,亦是在大加那利岛建立海洋国家公园的重要考量标准。
“极地之下”项目由吉斯蓝·巴杜(Ghislain Bardout)与阿曼妞·佩里 - 巴杜(Emmanuelle Périé-Bardout)共同创立,
现于加那利群岛启动第二次“深海生物”科考活动。
该科考团队旨在增进关于中光带(Mesophotic Zone,水下 30 至 200 米)水域“海洋动物森林”的科学知识。
“海洋动物森林”是指珊瑚、海绵等固着动物群落组成的三维结构。
© Under The Pole/Franck Gazzola
距离兰萨罗特岛(Lanzarote) 热闹非凡的海滩仅 100 米的水域处,坐落着一座生机蓬勃的海洋动物森林。得益于欧盟深海拖网捕捞禁令近二十载的保护,这片地区是“极地之下”(Under The Pole)科考活动迄今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海洋动物森林。十余年来,“极地之下”项目联合创始人吉斯蓝·巴杜(Ghislain Bardout)与阿曼妞·佩里 - 巴杜(Emmanuelle Périé-Bardout)在劳力士支持下不懈探求海洋科学知识,为海洋保护事业做出贡献。作为“极地之下”系列最新科考活动,“深海生物”计划致力于潜入海平面以下 30 米至 200 米的中光带(Mesophotic Zone),深入探索海洋动物森林。
“极地之下”的“深海生物”计划中,
科考团队需潜入30至200米深的中光带或暮光层(twilight zone)。
这亦是阳光在水下所能抵达的最深之处。在此,团队收集沉积物,计算鱼类数量,并拍摄照片及视频。
© Under The Pole/Franck Gazzola
通过在加那利群岛科考期间收集的数据,科考团队清晰呈现了这些海洋动物森林中孕育的丰富生命,并为大加那利岛政府建立考虑深度因素的海洋保护区(Marine Protected Areas,简称 MPA)提供参考。此举是在海洋保护征途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海洋动物森林是由固着动物组成的生态系统,由此形成三维结构,为生命繁衍创造有利条件。例如知名的浅海珊瑚礁,其中许多珊瑚含有名为“虫黄藻”的光合藻类,它们从阳光中汲取营养,供给珊瑚。而在海洋更深处,海洋动物森林可能主要由海绵、双壳类动物、八放珊瑚或黑珊瑚等生物组成,不必依赖阳光生存。与浅海珊瑚礁一样,中光带的海洋动物森林为成千上万的物种提供栖息地,正如巴杜所言,“维系着至关重要的生物多样性”。
“极地之下”联合创始人吉斯蓝·巴杜(Ghislain Bardout)仔细选择黑珊瑚枝条进行采样。
图中可见巴杜佩戴循环呼吸器(rebreather),
相较传统水肺潜水这种方式能够使潜水员潜入更深处。© Under The Pole/Franck Gazzola
“极地之下”在兰萨罗特岛不仅专注于了解与记录当地原始的海洋动物森林,还将其作为参照物,用于与未来考察地点进行对比。这亦是劳力士在所有“保护地球·恒动不息”计划合作伙伴中寻求的前瞻理念。团队利用样线(带)法(transect)拍摄海底,并采集黑珊瑚、水体及沉积物样本,以便全面测绘生态系统。深入了解处于健康状态的海洋动物森林,有助于研究人员掌握其他森林中发现的问题。
“简而言之,我们的行动试图解答一个问题:
组成自给自足的森林需要多少棵树木?
‘深海生物’科考活动旨在将海洋动物森林的概念以明确、
公认且符合标准的形式写入生态学教科书。”
——“深海生物”科学联合总监洛伦佐·布拉曼提(Lorenzo Bramanti)
团队于海洋动物森林内部及外部分别采集样本,以此了解两者之间的气候差异。“极地之下”项目需要掌握这些森林中存在的生命数量,及其支持生命的方式,从而提供有效信息,更好地保护这些栖息地。
极地之下探险队深入北冰洋寒冷水域
助力探险,造福地球
潜入如此深的水下需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因此这些深海栖息地至今依然充满神秘色彩。“极地之下”团队成员是少数利用先进的“循环呼吸器”潜入如此深度的群体。
“这些海底森林与
陆地上的森林一样,均是庇护生物的
三维栖息地。”
——极地之下联合总监吉斯蓝・巴杜
这种呼吸系统可回收潜水员呼吸的气体,使其能够潜得更深更久。“极地之下”团队凭借丰富经验与知识,发现了北极水域的第一片海洋动物森林。此突破性发现位于“深海生物”科考活动第一站的斯瓦尔巴群岛。佩里 - 巴杜表示,藉由“深海生物”科考活动,团队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些“可能存在于地球所有沿海地带”的深海生态系统。
深潜专家吉斯蓝・巴杜
佩戴循环式呼吸器准备潜入斯瓦尔巴(Svalbard)群岛附近的北极海域。
© Franck Gazzola/Under The Pole
“极地之下”致力于呈现水下环境的更多信息,充分彰显“保护地球·恒动不息”计划支持探险与造福地球的使命。在加那利群岛艰险复杂的潜水科考之旅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端足类新属。这是一种形似虾的甲壳类动物,隐于珊瑚枝条之间。这一发现体现了关注隐秘生物的重要性,进而推动对这些脆弱生态系统的迫切保护。
“自 2010 年起,劳力士一直与‘极地之下’保持密切合作。
可以看出,劳力士保护地球的承诺不仅限于单一任务,更落实于长期合作。
多年来,劳力士始终致力于支持‘极地之下’,
与‘极地之下’一同成长发展。”
突破极限
在此次探险之旅第二个月,科考团队利用兰萨罗特岛的探索发现,对加那利群岛其他区域展开深入考察并取得重大成果。科考团队首次发现在微小贝壳上栖息生长的鞭珊瑚,打破了人们认为鞭珊瑚只生长在岩石上的固有认知。他们还在耶罗海岸(El Hierro)潜入水下 200 米处,创下科考计划开展以来的最深下潜纪录。
为寻找其他海洋森林,“极地之下”科考团队在群岛海域四处航行,同时研究海洋森林之间的基因联系,绘制遗传系谱以研究种群起源及突出变异,以便确立优先保护区,为政府建立新海洋保护区提供更多必要信息。
在劳力士“保护地球·恒动不息”计划支持下,
“极地之下”的“深海生物”科考活动通过探索神秘海洋世界揭示保护深海远洋的重要意义,
不断提高世人对海洋动物森林的认识及保护力度。“此次科考活动令人振奋,前景可观且激励人心。
尽管最终结果仍未可知,但我们依然会竭力探索。”
——吉斯蓝·巴杜,“极地之下”联合创始人
“保护地球·恒动不息”计划简介
近一个世纪以来,劳力士不断支持探险先锋,竭力冲破人类极限。随着世事变动,劳力士将探险从最初纯粹的探索发现,逐渐转变为保护地球的方式,矢志支持杰出人士及组织运用科学了解当今环境挑战并制定解决方案。
品牌于 2019 年推出“保护地球·恒动不息”计划(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进一步彰显其承诺。计划初期着眼于以下三方面:通过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支持杰出人士为创造美好未来献力;参与“蓝色使命”(Mission Blue)计划,守护全球海洋;以及与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长期合作,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随着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保护地球·恒动不息”计划的合作伙伴现已包括:环境保护摄影师克里斯蒂娜·米特迈尔(Cristina Mittermeier)与保罗·尼克伦(Paul Nicklen);汤普金斯自然保护组织(Tompkins Conservation)旗下的阿根廷复野基金会(Rewilding Argentina)及智利复野基金会(Rewilding Chile),倾力保护南美洲自然环境;珊瑚园丁(Coral Gardeners)项目,致力于移植适应力较强的珊瑚到珊瑚礁石上;史蒂夫·博伊斯(Steve Boyes)及非洲大脊梁(Great Spine of Africa)的一系列探险活动,探索非洲大陆的主要河流流域;“极地之下”(Under The Pole)探险活动,突破水底探索的极限;2023 年远赴北极的 B.I.G 探险队,收集当地所受自然威胁的相关数据;以及摩纳哥蓝色倡议(Monaco Blue Initiative),汇聚众多海洋保护专家,共同探讨环保议题。
同时,劳力士倾力提供奖学金和补助金,经由水底世界奖学金学会(Our WorldUnderwater Scholarship Society)、 劳力士探险家俱乐部基金会(The Rolex Explorers Club Grants)等项目,支持组织及倡议培养下一代探险家、科学家及环保人士。
相关阅读:
劳力士“保护地球·恒动不息”计划携手 “珊瑚园丁” 这些 “海洋之子” 在全球范围推行珊瑚保育
劳力士“保护地球,恒动不息”计划 史蒂夫·博伊斯与“非洲大脊梁”探险系列